助理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 系统生物学系 课题组网站
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班纳-香槟分校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多次以第一作者在《Nature》、《PNAS》、《Cell Reports》《Arch Toxicol》、《RNA》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重要成果。2019年底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
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实验室主要项目: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面上项目,2022-10-28至2025-10-31,30万元,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01至2025-12,58万元,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022-01至2024-12,65万元,在研,主持
深圳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横向,2021-8至2022-8,16万元,在研,主持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01至2022-12,10万元,结题,主持
实验室其它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资助二等,8万元,结题,蒋君翊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1至2024-12,30万元,在研,蒋君翊 主持
Guest editor for Biology special issue: Biosynthesis of Ribosomes (https://www.mdpi.com/journal/biology/special_issues/VP55P248CH)
个人简介
曾福星,助理教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师从滕脉坤教授。于2012年底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9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从事博士后工作,致力于研究疾病相关核糖体复合物的结构及功能,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2019年底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任助理教授。
曾福星博士长期以来从事蛋白质翻译复合物相关的结构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核糖体的生物合成(Ribosome Biogenesis)、核糖体相关质量控制复合物(Ribosome-associated mRNA quality control)以及非经典蛋白质翻译起始(Non-canonical translation initiation)等方面。近年来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细胞在异常mRNA上调控翻译过程的分子机制,为研究癌细胞中的蛋白质翻译过程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
研究领域
通过核糖体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在细胞内,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以及核糖体自身的合成都受到严格的调控。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结合使用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晶体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来研究与疾病相关的核糖体翻译过程的分子机制。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
1. 蛋白质翻译质量控制:在压力条件下(比如癌细胞环境中),细胞会产生更多的异常翻译过程,但是细胞能够通过蛋白质翻译质量控制过程对蛋白质的正确翻译进行监控。实验室主要集中于研究异常mRNA导致的蛋白翻译停滞,揭示这些过程怎样被细胞识别、细胞怎样对核糖体进行回收以及降解部分合成的新生肽链和异常mRNA的。
2. 非经典翻译起始:在癌细胞中,因为微环境的变化,蛋白质的翻译起始主要采用与正常细胞不同的非经典翻译起始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将有利于开发广谱性的抗癌药物。
3. 核糖体的生物合成:核糖体的正确组装是细胞生长的必要过程,异常的核糖体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实验室集中与研究核糖体生物合成后期的蛋白质因子对核糖体的正确组装的影响。
4. 新冠病毒翻译起始和程序性-1位核糖体移码的调节机制研究。
教学
春季学期:《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本科生
秋季学期:《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生
学术成果 查看更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