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副教授。2000年获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学位,2003年获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博士学位,并随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高等辐射源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Radiation Sources)做博士后。2013年加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任地球、环境与行星科学系助理教授。曾主持和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科研项目,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GRL,GC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矿物物理学和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通过借助理论和高压实验方法特别是大型液压机和同步辐射X光技术来模拟地球与行星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测量地球行星材料在内部温压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应用这些材料性质来研究地球与行星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演化过程。目前担任国际SCI学术期刊American Mineralogist和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Earth and Planetary Materials编委(Associate Editor),及多份地球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3年-2010年,地球物理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2000年-2003年,地球物理学硕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996年-2000年,地球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工作经历
2018年7月至今,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2013年7月-2018年6月,助理教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地球、环境与行星科学系
2010年1月-2013年6月,博士后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高等辐射源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Radiation Sources)
研究领域
1. 地球与类地行星地幔和地核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地球深部水循环和碳循环
3. 地球与类地行星内部物质组成、结构、动力学及演化
4. 高压及同步辐射实验技术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地学、行星科学及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
1. ESS201 地球与空间科学导论(春季学期)
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与空间科学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及从事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ESS321/ESS5031 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秋季学期)
专业选修课。本研共上课。本课程从矿物物理学角度出发对地球和其它行星的内部结构、组成、动力学过程及演化进行定量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行星内部密度与压力,行星物质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状态方程,弹性和地震波波速,地球和其它行星体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形变和内部动力学,输运性质和深部挥发分循环,熔融和行星的化学分异。
学术成果 查看更多
曾主持和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多个科研项目,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PSL,GRL,GC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矿物物理学和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通过借助理论和高压实验方法特别是大型液压机和同步辐射X光技术来模拟地球与行星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测量地球行星材料在内部温压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应用这些材料性质来研究地球与行星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演化过程。
新闻动态 更多新闻
团队成员 查看更多
加入团队
本系建系宗旨是:建设国际化的、一流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以促进人类对地球及其所处空间这一复杂自然系统运动规律的探索和认知,为应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来自于自然环境、资源与灾害方面的严峻挑战以及开展行星际空间探索提供科学基础,并培养具有足够能力解决未来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科学问题的学术领军人才与管理人才。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拟在以下几个学科方向上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和行星科学。目前,本系已有教学科研人员31人,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1人和研究系列教授1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1人。我们期待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共建世界一流地球与空间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